CRESt平台通过“LMM+机器人自动化+多模态主动学习”的创新架构,首次实现了多元素电催化剂的高效、智能、可重复,解决了传统材料实验“慢、贵、不可控”的核心痛点。
本期“论文精选”专栏将介绍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团队未正式发表但已预览在《Nature》期刊上的文章《A multimodal robotic platform for multi-element electrocatalyst discovery》。
研究背景与目标
传统材料实验依赖单模态主动学习,仅利用单一数据流,忽略文献知识、微观结构、实验经验等多源信息,未能充分发挥AI对复杂实验的解读能力;实验可重复性差,需大量人工调试;搜索空间庞大,传统实验难以高效筛选。
文章的研究目标是开发“面向现实实验科学家的副驾驶(CRESt)”平台,实现多元素电催化剂的高效发现、合成与性能优化,尤其针对电化学甲酸氧化反应。
核心成果
开发了CRESt平台。整合大型多模态模型(LMMs,融合化学组成、文本嵌入、微观结构图像)、知识辅助贝叶斯优化与机器人自动化,通过知识嵌入缩减搜索空间、自适应探索-利用策略,加速材料设计、高通量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优化;同时支持摄像头监控与视觉语言模型(VLMs)驱动的假设生成,诊断并修正实验异常。
在电化学甲酸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显示,CRESt在3个月内探索900余种催化剂化学组成与3500余次电化学测试,在八元化学体系(Pd–Pt–Cu–Au–Ir–Ce–Nb–Cr)中发现性能最先进的催化剂,其成本特异性性能较纯Pd基准提升9.3倍。
CRESt平台细节与关键技术
平台核心组成
-用户界面
支持语音与文本交互,科研人员无需编程经验即可控制机器人平台,同时能以自然语言与平台对话,实时生成实验观察与假设。
-LMM驱动后端
整合多模态数据(文本、图像、化学组成)与优化算法(KABO),负责知识提取、数据嵌入、优化计算,是平台的“大脑”。
-执行器集群
涵盖样品制备(液体处理机器人、碳热冲击系统)、测试(自动化电化学工作站)、表征(XRD、软件驱动SEM)及辅助设备(蠕动泵、气体阀),所有设备通过定制Python代码远程控制,且经过3D打印、激光切割、电气改造以适配电化学研究需求(如定制36槽样品台用于碳纸样品放置)。
知识辅助主动学习(KABO)
通过LMMs整合多元信息,实现“知识引导+数据驱动”的优化。
-多源数据嵌入
文本嵌入。搜索甲酸氧化反应相关金属元素的文献描述,通过词嵌入模型将文献知识转化为合金特异性向量,缩小搜索范围。
图像嵌入。开发高通量SEM成像流程(不同分辨率),提取催化剂颗粒的4类形态特征,用于AL模型训练,补充化学组成之外的结构信息。
-降维与优化
通过PCA更新latent space,保留至少80%数据变异性(确保关键信息不丢失),再利用知识梯度(KG)采集函数在低维空间中优化,最后通过SLSQP将优化结果映射回实际材料组成,解决高维搜索难题。
动态探索-利用平衡
引入强化学习中“贝叶斯优化与策略改进约束(BOPIC)”框架的动态调整机制,用拉格朗日乘数(λ)自适应平衡“探索未知区域”与“利用优势区域”,无需人工调参(传统BO依赖固定权重参数κ),提升优化灵活性。
图1 CRESt工作流程
CRESt平台功能验证与应用分析
高效压缩庞大搜索空间
多元素催化剂的化学组成搜索空间呈指数级增长,传统实验难以覆盖,而CRESt通过“知识引导+多模态优化”,显著提升搜索效率。
三元体系(Pd-Pt-Cu)的潜在配方约5×105种,CRESt仅通过不到60种实验,即筛选出最优催化剂(Pd0.635Pt0.258Cu0.107),筛选效率提升一个数量级,且通过交叉验证(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优度高)证实结果可靠性。
八元体系(Pd-Pt-Cu-Au-Ir-Ce-Nb-Cr)需要面对2×1017种潜在的配方,CRESt通过PCA降维(保留≥80%数据方差)与KABO算法优化,发现最优催化剂
(Pd0.381Pt0.080Cu0.009Au0.004Ir0.02Ce0.086Nb0.338Cr0.082),成本特异性性能较纯Pd提升9.3倍。实验还通过“二次AL探索”验证全局性——第二次优化仍收敛至相近高性能值,排除局部最优解干扰。
图2 多元素电催化剂的主动学习研究结果
突破传统催化剂性能瓶颈
CRESt发现的优化催化剂不仅在半电池测试中表现优异,更在直接甲酸燃料电池(DFFC)器件中实现“高性能+低贵金属负载”的突破。
三电极测试中,正向扫描甲酸氧化峰电流显著高于纯Pd基准,反向扫描因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活性回升更明显。这表明催化剂能减少惰性氧化物生成,提升活性位点利用率。
DFFC测试中,优化催化剂的金属总负载量为2.0 mg/cm2,仅为传统器件的1/4,但峰值功率密度达325 mW/cm2,显著高于不同负载量的纯Pd基准(如纯Pd负载4.0 mg/cm2时功率密度仍低于300 mW/cm2)。
图3 电化学测试
解决实验可重复性难题
传统材料实验常因机械、电气、热学等隐藏误差导致数据不可靠,CRESt通过视觉语言模型(VLMs)实现误差诊断与修正。
早期实验中,移液管Z轴高度过低导致碳纸位移(微米级变化)、激光切割木质平台碳化导致样品尺寸偏差(1 mm偏差引发10%测试误差)等问题,均被VLMs精准识别。文章构建“实验故障Q&A集”(基于真实失败案例),测试不同VLMs的诊断准确率——OpenAI o3达72%,Gemini-2.5 Pro为70%,OpenAI o4-mini为68%,即使性能较低的Llama-3.2-90B也达48%。修正后,实验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(RSD)从原来的>20%降至<5%,满足主动学习(AL)训练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。
图4 CRESt平台的视觉分析模块
算法效率、收敛速度显著提升
CRESt的核心算法(KABO、BOPIC)通过实验对比,证实其在优化效率、收敛速度上优于传统贝叶斯优化(BO)。
图5 算法性能对比
机理验证支撑平台可靠性
文章通过原位表征与DFT计算,证实CRESt发现的优化催化剂性能提升具有明确机理支撑,反证平台筛选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。
XRD显示八元催化剂为单一FCC相,晶格参数(3.899 Å)与纯Pd(3.896 Å)接近,无明显变形;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(HAADF-STEM)与EDS证实元素混合均匀,无偏聚。
原位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(XANES)显示,Pd、Pt在反应中保持金属态(无惰性氧化物生成);DFT计算显示,八元催化剂的Pd d带中心低于纯Pd,减弱H、CO吸附强度,间接路径决速步能垒从纯Pd的0.706 eV降至-0.005 eV。同位素实验与CO剥离实验进一步证实,催化剂抗H、CO中毒能力较纯Pd提升3-5倍。
图6 从结构、电子特性、反应能垒三个层面,揭示性能提升的核心机制
CRESt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高性能甲酸氧化催化剂,更在于为“AI for Science”提供了可推广的实验范式——将人类科研智慧、机器自动化和AI的复杂数据解读能力深度融合,可拓展至电池材料、催化剂、功能合金等多领域的定制化材料研发。
论文原文:Z. Zhang, Z. Ren., C. Hsu, et al. A multimodal robotic platform for multi-element electrocatalyst discovery. Nature (2025).
原文地址: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5-09640-5

请您先登录
